李稻葵:讓世界理解中國經濟
  歸國十年,作為新海歸一代的李稻葵,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中國的魅力。今天的他,堅持學術的獨立性;堅持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必須具有良善的目的;堅持自己的夢想,也不偏不倚地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
  文|《小康》記者 彭曌
  什麼是合格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教授是這樣認定的:一是對經濟到底瞭解多少,二是是否有創造力。
  2006年,《華爾街電訊》評出中國十大經濟學家,李稻葵是其中之一。據當時的媒體調查稱,在中國被稱為‘經濟學家’的約有6000人,然而,能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經濟學者只有大約100人。
  李稻葵選擇了向世界解釋中國的變化,在經濟領域發出中國的聲音。
  培養與世界對話的年輕人
  巧合的是,2004年《小康》創刊,也正是這一年,李稻葵決定從香港科技大學轉入清華大學任教。
  此前,他放棄了在美國長期任教機會,毅然回國。那時他曾說:“中國目前需要認認真真研究中國自己所面臨的重大經濟政策問題的經濟學家……要把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實踐升華成理論和國際學術界同行進行對話。”
  但是,一個人不夠,他需要培養出更多可以和世界對話的人。
  在之後的十年裡,李稻葵在三尺講臺上開始了他的夢想。他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等課程。2007年,《中級微觀經濟學(英)》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及“雙語教學示範課程”。連續三年講授MBA課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修課學生達到1000多人次。
  “清華的學生一定要國際化,現在很多年輕人畢業以後不想出國,覺得出國很苦。這個不行,還是要培養一點國際的眼光、胸懷。”李稻葵說,他在一次演講中直言,現在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已遠遠超過了我們教育的國際化程度。
  在這個國際規則巨變的時代,中國人必須走出去參與這個過程。但是李稻葵發現,當下的教育遠遠沒有告訴年輕一代,如何在國際上以理服人,如何參與國際經濟和金融制度的制定。
  “用文學家的方式討論社會問題,在國內就罷了,到國際上跟人討論不行。如何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社會的國際制度的討論?這件事關係到中國到底能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大國,真正成為一個在國際上能夠站得起來的大國。”李稻葵說。
  這是李稻葵始終致力於教育培養的一個根本目標。在清華教學期間,他以指導畢業論文等形式指導博士後2人,指導博士生11人(其中7人已畢業),EMBA 20人,碩士生6人,本科生15人。作為導師輔導低年級本科生11人。李稻葵專業的精湛以及極富親和力的性格,使他被這所中國最高學府的學生評為“清華大學‘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
  向世界說明中國的講師
  李稻葵不僅僅是一位站在講臺上的授課老師。
  更多時候,他會站在國際演講臺上——向世界說明中國。他多次參與和美國、歐盟、世界銀行、IMF等國際化機構的交流與對話。2008年至今,李稻葵連續多年赴瑞士參加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赴美國華盛頓參加IMF年會。
  “中國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經濟,已經是逐步走向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體。這時候恰恰需要我們的學者,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去研究這個經濟體里發生的非常獨特、非常複雜的經濟現象。”李稻葵說,他用西方聽得懂的經濟語言來解釋中國發生的變化,試圖向世界說明中國。
  他曾與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加拿大進行了一場“21世紀是否屬於中國”的辯論,打消了西方人對中國崛起的負面猜疑,讓西方相信,21世紀不僅僅屬於中國。他曾與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見面,向其解釋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並瞭解美國當前的經濟政策;他曾在美國大使館參加與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副部長Lael Brainard以及中國及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事務執行秘書長兼高級協調人David Loevinger的一個早餐討論會,參與討論中美經濟展望以及對再平衡的預期,宏觀經濟和財政展望與財政政策……
  從講臺到演講臺,一系列舞臺的切換隻有一個目的,在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李稻葵說:“我的理想是做一位有前瞻性的學者,能在國際舞臺上把中國的事情講清楚。”
  與此同時,李稻葵有了更為長遠的想法。光自己說,沒有用。要讓別人來感知、體會中國變化的緣由。他現在全力以赴推進的一件事就是——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
  作為蘇世民項目主任,李稻葵向《小康》記者表示:“蘇世民書院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西方國家未來的領導人。我們希望培養一批瞭解中國、理解中國的國際領導人。比如未來的‘布萊爾’、‘克林頓’,我們希望他們在中國讀書,成為清華的校友,和我們中國的領導人在年輕的時候就結下純真的友誼。”
  這個由清華大學和美國黑石集團主席施瓦茨曼(蘇世民)合作設立的項目,網羅了當今世界的頂尖精英人物作為顧問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成員,其成員包括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加拿大前總理馬爾羅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以及耶魯、哈佛等世界名校的負責人和中國前教育部部長周濟等。
  這一項目得到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13年4月清華大學啟動這一項目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分別發來賀信。
  在李稻葵的規劃中,這一項目將於2015年完成第一期學生選拔,預計2016年秋季學期入學。學生將有45%來自美國,20%來自中國,35%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第一期招生人數為100人,以後逐漸擴至每年200人。
  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領導者們的連接橋梁將更加通暢。
  最初的夢想之路
  鮮為人知的是,走上經濟學研究領域並不是李稻葵最初的夢想。
  李稻葵說,他們那個年代,大部分人的夢想是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偉大科學家,他本人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自然科學家或者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
  考大學的時候,李稻葵的父母建議他說,未來中國的發展不僅需要科學家,也需要經濟、管理方面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是需要有數理基礎、有自然科學家頭腦的人才。“他們當年的看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在他們影響下,我的發展道路產生了變化。”李稻葵感慨地說。
  1980年,李稻葵成為了清華大學的第一屆經管學院學生。
  “剛上大學不久,突然發現有很多老外來了,在北京工資高得不得了,每個月的工資是八九百,我們父母的工資都不超過一百的。”在後來的一次演講中,他抨擊當下稅制體系的弊端時回憶說。“當時搞一個八百塊錢的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是合適的,但現在已經過時了。”
  那是中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年代,李稻葵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經濟變遷現象,要遠多於他在書本中學到的。在國門漸開的時候,他們這一代人在向外看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向內觀察、思考,尋找解決問題之道,逐漸成為當下中國最活躍、最敏銳的政經路線的思考者。
  李稻葵之後的人生經歷過三次轉折——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後,放棄紐約大學而選擇到密西根大學任教,後回國任教香港科技大學,最後選擇重回母校清華大學。
  2010年3月份,李稻葵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在任期中,他不斷地建言獻策,為金融危機後中國的金融發展提供有益的見解。盛名之下,也引來諸多非議,但他從不解釋。在兩年期滿卸任後的一次演講中,一向溫文爾雅的他才略帶玩笑地說:“過去兩年我免費給央行打工,每次發言都怕大家誤解我的觀點是央行的觀點。”
  他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比如早在2007年個人所得稅還未修改時,他就毫不客氣地尖銳批評稱,“方案設計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稱之為‘弱智’,事實上個人所得稅已經淪為工資稅。”他認為,如果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思路仍然停留在提高起徵點以及減少征收的稅率間隔上,遠遠解決不了當前個人所得稅的根本問題。
  在涉及專業問題及為大多數人爭取利益的時候,他的原則是決不退讓。
  在歸國的十年中,作為新海歸一代的李稻葵,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中國的魅力。今天的他,堅持學術的獨立性;堅持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必須具有良善的目的;堅持自己的夢想,也不偏不倚地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
  致敬辭
  他長期關註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致力於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煉現代經濟學理論,他是李稻葵。在樂觀中發現風險,這是他的經濟學研究職責所在。
  聲音
  "在中國,我已經跟我的朋友和政治家多次說到我們必須為最差的情況做好準備,世界的經濟又進入到一片混亂中,這是由於美國對財政鞏固政策或者結構調整的討論對世界經濟會產生不利影響。”
  ——李稻葵
  十年大事記
  李稻葵教授2004年歸國,任教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0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同年,被華爾街通訊社評為中國十大經濟學家。
  李稻葵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等課程。2007年,《中級微觀經濟學(英)》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及“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2010年,李稻葵被清華學生評為“清華大學‘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同年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10年3月29日,李稻葵和周其仁、夏斌成為新一屆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12年卸任。
  2008年-2012年,連續多年代表國家赴瑞士參加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並與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等諸多國外政要、專家對話、交流,讓世界瞭解中國經濟。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91yeog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